心静,方能抵达真正的自由!
《道德经》中有云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。”
现实的世界里,的确是太花哨,太迷乱了。
以至于人的欲望一多,想法一多,那些劈头盖脸而来的信息就足以让人头晕。
于是,心里倒是乱糟糟,甚至是非常焦虑的。
不过,如果能让自己静下来,那么势必能慢慢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而人一旦达到了某种境界就会明白,其实人心越静,才能越自由。
一、静下来,才能看清方向
很多时候,忙忙碌碌反而容易让人迷失,不知所谓。
唯有及时心静了,思路才会清晰,思维才能通透,思考才能深刻。
古代有个叫皇甫谧的人,是晋代的学者。
他这人在年轻的时候,整天游手好闲,村里人都说他将来不会有出息。
但是后来,他却偏偏能静下心来读书,甚至自己砍柴换纸笔。
以至于最后还写出了《针灸甲乙经》,成了名垂青史的医学家。
你看,一个人只要能静心做事,耐住性子去学,去练,路反而越走越宽,甚至越来越自由。
诸葛亮说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凡事尽可能心静对待,而不是被杂事带偏。
如此,静下来,看清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方向,接下来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做好事情。
静心,是为了走更远的路,也是为了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人生可能
如此,真正心静了,目标才清晰,方向才明了,人才真的走向自由。
二、静能生慧,乱则生惑
遇到什么事,一个心躁的人,是很容易迷惑的。
甚至一个人越是心急,则越容易出错。
当然,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,就是及时让自己静下心来,慢慢也能找到办法。
明代有个叫王阳明的人,有一次被贬到贵州龙场。
那地方真的是穷山恶水,跟流放在绝境里差不多。
跟他去的仆人都抱怨连天,整天愁眉苦脸的。
但大家没有想到的是,王阳明却能静心读书思考,甚至还非常安静在山洞里琢磨道理。
后来,他突然想通“心即理”的智慧,一时创立后世影响深远的心学。
你看,一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虽然没变,但他的心一旦静了,世界也就跟着变了。
庄子说:“人莫鉴于流水,而鉴于止水。”
的确,你看河里的浑水,怎么可能照得出影子,唯有静水沉淀了,才能看清。
心乱时,看什么都是问题;但一旦心静时,也能在问题里看见都是答案。
静下来,智慧自然就来,人也就活得自在。
三、心静,人就不受外界干扰
其实,关于外界,别人说啥做啥,其实都跟你没关系。
但是自己若能心静,那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。
南宋有个诗人叫杨万里,当时大家做学问都是希望自己能当官,但这个人一辈子也不爱当官。
别人挤破头考功名,他倒好,主动申请去种地,自己一人跑到乡下写诗、耕田,日子过得清贫但自在。
有一次皇帝想召他回京,他回信说:“野人只合住野地。”
然后,继续心无旁骛晒他的太阳、写他的诗。
白居易曾写道:“心安身自安,身安室自宽。”
说白了,一个人心定了,在哪都踏实;心静了,干啥都从容。
因为自己的内心从不在乎外界的吵闹,也时刻希望自己能静下来,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。
然后,才能真正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。
其实,心静不是不说话、不做事,而是心里有根,有底,不乱晃。
就像湖面平静了,才能映出皎洁的月亮。
甚至人只有真正静心了,才能活出自己。
而后,越静,越自由。